专访:合肥00后美术馆馆长臧藝茜| 城市新生代艺术想象的力量

城市中的美术馆和艺术展已成为了现代人的打卡地,人们相约走进美术馆这样的艺术空间里度过美好时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哪里有好展可以看……


在今天的“美术馆时代”下,逛美术馆看展览仿佛已经成为当下最新潮的一种生活方式。有时候,美术馆本身就是一件建筑艺术品,馆内展览更是一种艺术的凝聚。

 

一场美展,离不开馆长、艺术家们等多方面的努力。

 

在合肥,也有着新兴的美术馆和优秀的年轻馆长等着我们去认识和发现。


这个时代下正处花样年华的新生代,对于艺术的想象有充沛的精神力量。


他们身上有注重“融合”的特质。把传统与创新融合,把中方与西方融合,用国际视野推动本土文化迸发更大力量。

 

这次,我们采访到了00后的沫·美术馆馆长臧藝茜,共同探索未来合肥的艺术土壤。

 

臧藝茜是个00后,出生在青岛,现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

 

才二十刚出头的她,就具备了很多优秀的特质——才华横溢,热爱中西方文化,精通茶艺、太极、击剑、钢琴等等才能;留学名校,在常春藤盟校之一的宾大读书,拥有国际视野和优秀的通识教育……

 

她彷佛把人们眼中“别人家的孩子”这一形容做到了极致。

 

 但是成就的背后,都是艰辛的积累和努力。

对于我而言,最大的挑战应该是我的年龄。”臧藝茜坦诚道,“我的年龄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很多人很难把我的工作和我的年龄结合,其实这种情况就更迫使着我去学习,去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

 

 臧藝茜的身上并不乏年少的锋芒,但是更让人佩服和动容的是,她一直保持着一颗谦卑之心,从不因20岁就成为馆长而感到自满,而是踏实地努力。

在宾大的学习,让臧藝茜有很多的收获。

 

其中让她收益最多的一点就是:可以同时在跟全球各地非常优秀的人们一起去学习、去生活。

 

 “我们来自全球各地,来自不同的种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这样一群对事物有不同看法的人们在一起共同去学习、去探讨,这让我在艺术方面扩宽了更大的维度去看待艺术分析以及艺术作品。”

 

  “在一个艺术作品下,这让我能够在不同的方面去看待它。比如我现在正在学习法语、日语和韩语,那么也是为了帮助我在不同的文化下、不同的角度下去欣赏一幅艺术品。”

第二点,是尊重


 臧藝茜是学法律的。在文科中经常会在辩论中遇到一些矛盾和冲突。其实艺术也是如此,不同的艺术画派等,大家有一些不同之处,在这样的情况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会去尊重不同的艺术作品的价值。

第三点,是探索

 

 “在宾大的学习,告诉我最重要的其实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自己如何去看待一个艺术品十分重要。很多艺术都会以结果导向为目标,比如说,当大家在看一幅画的时候,都迫切地想知道这幅画到底是什么意思。

所以,在展览一幅画的时候,应当只标注作者的姓名,而不是长篇的解释。让每一个来此欣赏的观众,他们结合自己的经历去联想才是最重要的。

 

后疫情时代的艺术疗愈

这是我创办美术馆的契机。”


作为一个青岛人,臧藝茜刚到合肥,就发现自己非常喜欢这里。

 

她喜欢安徽这样的文化体系,并且想让这里的文化迸发出更大的能量。

 

 “整个安徽给我的感觉就是人杰地灵。虽然徽州的文化,有很长的历史,但是在近几年呢,我觉得它没能够发挥出应有的能量。所以我觉得,在合肥这个不断发展的城市,在艺术这个领域也需要更多的新兴力量。”

聊到沫·美术馆创办的初衷,臧藝茜给我们分享了她的心路历程。

 

 艺术是她从小就非常喜欢的事情。不管是从小时候学习画油画,还是后来学习艺术史等等,臧藝茜一直都有一颗想做和艺术相关的工作,也一直都在尝试和考虑之中。

疫情回国给了她很大的契机:在全球化的动乱之下,其实每个人的心态都是不安的。而艺术有很强的抚慰、治愈和疗愈的作用:虽然人们有着不同的背景,但是能够同等地去喜爱和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我觉得这是一股很强大的力量。我希望在这个后疫情时代,艺术能更多的去进行一个‘艺术疗愈’。”

 

确定自己目标之后,臧藝茜开始准备和付出行动,努力并积累着。



在艺术中追求融合与创新

新工笔,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中西结合点”



臧藝茜从小受到父母的教育,无论长大之后是留学还是如何,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底蕴的学习和发扬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讲究创新的时代,但是我们的文化其实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传承和进一步推动的。”

在美术馆今后发展方向上,臧藝茜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在美术馆方面,虽然我们有很多创新方向的拓展,但是我也不想放弃我们的传统文化。我是非常致力于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进行一些融合和创新。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向。”


正如她给沫·美术馆写下的定位一样:艺术从未被定义,而是被创造。

 

 沫·美术馆创办以来,其中“工笔新语”系列展览就代表了一种传承、融合与创新。

新工笔是臧藝茜一直在寻找的、中西结合的、新兴的、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领域。它在传统的工笔上有非常多的全新的尝试。

 

“这两个展的画作,很多都传承了中国的技法,但是更亮眼的地方就是它有很多颜色的运用都是以前未被运用过的。他们的创作理念,都是非常新兴和独有的。他们的一些画作也借鉴了欧洲的油画元素,一些艺术家的作品,你可以从很多文艺复兴后期作品中找到相似之处。”

 

“我不想要一个完全纯中国传统的,也不想要一个纯西式的展览。”而新工笔,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中西结合点”。

 

同时,很让人感到可惜的是,在接触新工笔之前,臧藝茜在国外是完全未曾听说过的。

 

 “既然现在,大家对中国艺术有这么多的刻板印象,而新工笔又是一个如此新鲜、发展又越来越好的艺术领域,那我就想做出更多的工作和努力去把新工笔推向到国内以及世界上更多的地方。”臧藝茜说。


 

在合肥,办一家”理想中的美术馆“

“在这个土壤上,需要更多的新兴力量。


臧藝茜最想做到的是,美术馆对大众来说,它的存在和电影院一样平常,只要有上新,就会有人想去看。


“我希望沫·美术馆是独一无二的,每次开展都会让人耳目一新。”

 

当聊到“理想中的美术馆”时,她有一些目标和心愿:“我在美术馆中的工作呢,就是去保障学术性、创新性,保证展览的多样性,给人们一个地方来感受新鲜的艺术气息,给他们带来一些小小的收获,这就是我理想中的样子。”

沫·美术馆不同于其他美术馆,它有这几个独特的优势:

 

首先,既专业又接地气。沫·美术馆有一群专业艺术家、理论家、评论家,而且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融入市民生活中的。

 

其次它既传统又创新。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不仅传承了传统,也融入了创新的元素;对艺术作品有更多的包容度,进行展览作品挑选的时候,会欢迎更多的、代表不同艺术风格的艺术家加入进来,共同促成展览。

 

最后,它拥有国际视野。不仅仅是留在合肥、留在中国,沫·美术馆更多希望在国际上进行宣传和推动。臧藝茜提到,“之前我们也邀请了宾大的教授和美术馆进行了一些联动。在回到美国后,我也会做更多的推动工作……”



画家陈丹青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个有美术馆的社会与没有美术馆的社会,大不一样。”

 

也许人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城市中美术馆的价值:它装满了城市中人们对艺术懵懂的向往,承载着艺术创作者的自我表达和展现,凝聚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和情感……

 

 臧藝茜希望合肥这座城市,能够真正地把它的传统文化的优势体现出来,不仅仅只是被记录在书本上,而是真正地把我们的文化和艺术发扬光大起来。

未来的美术馆,需要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和当下的全球化趋势融合,去迸发更大的能量。

 

但我们还是忍不住好奇去想:

 

未来的美术馆究竟怎样?现在的美术馆又如何?

 

一切都等着我们走进馆中,亲自去见证。

 

 

秋意渐浓,美术馆打卡正当时。


2021年10月17日